# 總體經濟

# 說明國內生產毛額(GDP)定義

  • 定義:一國國民,在一定期間內,新生產出來之最終財貨與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
    • 國內:居住在國內與國外的本國國民,不包含居住在國內的外國人民屬人主義。
    • 一定期間:通常以一年或一季為準,
    • 最終用途:即無法再繼續成為生產原料(中間財intermediate goods),為生產活動最末端所產出的商品,例如麵粉廠所生產的麵粉,會被繼續用來製作麵包或饅頭,因此能夠被計入生產毛額者,為麵包或饅頭,而非麵粉
    • 生產:不管做什麼用途,是否賺錢,也不管他在國內賣掉或出口,甚至是沒賣出去的存貨,都列計GDP
    • 市場價值
      • 只有透過市場交易的經濟活動,才會計入生產毛額。這是因為商品透過市場交易所產生的附加價值,方能具體地被計入生產毛額,而無市場交易之經濟活動,無法獲得公開之市場價值,故難以計入生產毛額中。但仍有例外的情況:
        • (1)自有房屋租金
        • (2)自耕農自種自食。
      • 由於設算容易,故仍計入生產毛額中。

# GDP 之計算

  • 支出面
    • 又稱最終用途衡量法,從最終產品購買者的支出面來估計。
    • GDP = C + I + G + (X - M)
    • 當中C = 私人消費開支,I = 投資總額, G = 政府消費開支,X = 出口總值,M = 進口總值
    • 由於出口總值減去進口總值等於淨出口(NX),所以公式可表示成:GDP = C + I + G + NX
    • 說明:本地生產總值要計算出口是因為本地公司所生產的商品不一定全部反映在本地私人消費(C)和政府開支(G)中。出口商品或服務也是以本地為基地的公司的生產所得,應計算在本地生產總值內。而進口成份要減去因為本地消費或投資當中或有進口商品或服務,而這些開支都非本地生產所得。
    • 此方法得出的本地生產總值乃按市價計算,若加上補貼,再扣除間接稅,將得到按要素成本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
  • 所得面法(分配面)
    • 又稱所得面法,利用各種生產要素的收入總和來估計。
    • GDP = W + R + I + π
    • 當中 W = 工資,R = 地租,I = 利息,π = 利潤
    • 說明:此方法得出的本地生產總值同樣按要素成本計算,若加上間接稅,再扣除補貼,將得到按市價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以此方法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又稱為本地總收入。
  • 生產面法
    • GDP = c + s + t
    • 當中 c = 消費,s = 儲蓄,t = 稅

# 國民所得做為經濟福利指標的問題

  • 無法反映所得分配
    • 平均每人實質國民所得,雖已考慮了人口數量與物價之變動,但是這個「平均每人實質所得」到底有多麼「平均」地分配在每人身上,則有待進一步瞭解。「平均」所得不可能同時兼顧所得「分散」程度的功能,因此我們必須另外尋足以反映所得分散程度的指票,來配合使用。不幸的是,在不同的所得分配準則(包括「各取所值」與「各取所分」中),無論採用那一種,都涉及價值判斷問題,理論上沒有任何一個可讓大家都信服。從實際分配狀況中,也沒有客觀的標準,來判定那一種分配最「公平」。但如果全國國民所得都集中在一人身上,這種絕對的不均,當然是不公平的。相反的,如果全國國民所得平均分配給每一人,絕大部分的人可能也不會認為這種絕對的平均是「公平」的;因為古今中外住偌社會的人都有愚智賢與不肖之別,在勤惰不一的情況下,把所得平均分給每個人,只是「假平等」。例如,有些人就認為我國公務員薪資差距較小,不足以激勵工作意願,並非合理的報酬制度。可見「公平」的所得分配,應是介於兩極端之間,只是誰也不知道該在那一個中間點上。
  • 地下經濟難以掌握
    • 從事蓄意漏稅或法律禁止(如走私管制進口品)的交易,以及物物交換式的交易,都難以由正常管道調查得知。這類經濟行為雖經市場交易,但卻形成所謂地下經濟(underground economy),一般在GNP估算時難以完全掌握。
    • 地下經濟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其主要目的是在逃稅。「如果」地下經濟規模龐大,將有下列的影響效果:
      • 官方的GNP顯然低估實際的經濟生產價值。
      • 就業人口數可能被低估,連帶的失業率也會被高估。
      • 稅源流失,使得誠實納稅的企業家與工資所得者之租稅負擔加重。不過,高稅率也是造成地上經濟的一個主要原因。
      • 如果地下經濟與經濟景氣變化有一定的關係,例如,不景氣使地下經濟更為膨脹,則官方的GNP與就業、失業資料,就有可能誤導經濟政策。
  • 漏掉了未上市的生產成果
    • GNP是以市場交易的經濟活動為衡量對象,未上市的生產活動(nonomarketed proruction)除了自有住宅的設算租金與農民留供自用的農產品外,都未計算在內。因此,GNP之計算忽略了家庭主婦之家務操作、養育子女,以及其化自己動手而不假市場的生產價值;例如,自己油漆房子、修理汽車、農村在婚喪時(甚至農忙時的農事)的互助行為等均是。當然,如果GNP或其變動是用來反映勞動市場情況(如勞資關係),或作為瞭解社會上對貨幣的需求,則未上市的活動是否遺漏,就無關宏旨了,因為這些都只涉及到市場的行為。
  • 忽視休閒的價值
    • 休閒就像其化物品一樣,都是人們效用的來源,是經濟福利的主項目之一;但GNP完全忽視休閒的價值(當然也是實際估算的困難所致)。休閒的久暫,因時因地不同。以台灣為例,就業者的平均每週工作時數,已由1970年代超過50小時,降為近年介於45至50小時之間。這種經濟福利的提高,就不是GNP成長所能反映的。同樣的,工作緊張程度的改變,也無法反映在GNP的變化上。若與農業社會悠閒的工作環境比較,工業社會的緊張就是一個負數。但就另一方面而言,農人餐難飲露、汗滴禾土的工作,以及工業革命初期的辛勞職務,已多逐漸交給機器設備代勞,其間的工作條件改善,也顯然無法反映在GNP成長的數字上。
  • 未扣除污染等副產品
    • 伴隨國民所得的提高,公害等外部成本(external costs)的問題也愈嚴重。清潔的水、新鮮的空氣與乾淨的環境都因生產者在不必付費的情況下,過度污染。其他如菸酒、吸毒造成對健康的損害,甚至犯罪對別人的傷害等,都是市場經濟活動下負產品(disproducts;或稱economic bads)。對於那些製造不利社會的生產行為,GNP只計入其生產價值,而不管負產品的抵銷作用,此乃高估人民的經濟福利。如果能把自然資產也視為資本,而每期將其「折舊」損失當作負項(計算NNP時),當更能使NNP表現生活品質的水準。
  • 綠色 GDP 與其他替代指標

# 繪圖說明洛侖士曲線

  • 呈現由最低至最高所得的家戶累計與對應所得累計之關係的曲線。所得百分比行程的曲線,越靠近對角線,所得分配越不平均。

# 說明「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 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以百分比變化為表達形式

# 說明「物價膨脹率」

  • 通貨膨脹率為物價平均水準的上升幅度(以通貨膨脹為準)

# 說明失業的種類與對策

  • 摩擦性失業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 定義:因為尋找合適工作需要時間所導致之失業狀態
    • 解決方法:提供求職求才的資訊與服務
  • 結構性失業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 定義:經濟結構的轉變,致勞動供需不適調的失業
    • 解決方法:增加勞工的移動能力,例如職業訓練、平衡區域發展,建立區域間的求職訊息連線、甚至提供求職者遷徙上的便利等,都可以消弭結構性失業
  • 循環性失業 (Cyclical Unemployment):
    • 定義:景氣衰退所引起的失業
    • 解決方法: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例如增加公共建設,社會救濟等

# 課本題目

  • 若物價膨脹是在預料當中,請問其有何不利影響?p90.8
    • 物價膨脹是指物價在某段時期,持續地上漲相當幅度。換言之,購買力下降
    • 物價上漲時,薪資也會調整增加,有些家庭的薪資調整低於物價,有些則相反
    • 因此物價膨脹可造成所得與財富重分配的效果
    • 若物價膨脹是在預料當中,其不利影響包括菜單成本皮鞋成本
  • 若出現非預期的物價膨脹,這對貸出者不利還是借出者不利 p90.9
    • 會對貸出者不利